QQ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页面:论坛 - 详细内容
  • 从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丰硕

“距今约8000年的余姚井头山遗址,是已知我国沿海地区埋深最大的一处遗址,不仅填补了浙江之前没有贝丘遗址的空白,且突破了以往对我国沿海地区史前遗址时空框架及其分布规律的认识,典型反映全新世早中期环境变迁与中国古海岸线人类活动起源、发展的明确过程,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环境和海平面上升过程树立了精确的时空坐标。”

1591065480930061404.jpg

5月30日,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暨专家论证会在余姚举行,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凤凰网等10余家高受众流量的媒体聚焦余姚井头山遗址。一时间,余姚井头山遗址天下闻名。拥有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的余姚,因为第三处重要史前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在人类文明史的坐标更加清晰,更加闪耀。

著名作家冯骥才听说消息后说:“我的故乡渊源之深之远,无法想象了!井头山的价值是复合式的鲜明体现,是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的见证;而河姆渡是早期农耕文明的见证。这两个遗址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史跨出的伟大的一步。”

发布会与论证会由浙江省文物局、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余姚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执行承办。余姚市副市长王安静表示,余姚将依据相关文物法规把井头山遗址列入余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河姆渡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及大遗址保护利用的范畴,系统整合各方资源,让古代文明在当代余姚发挥时代光彩。

成功发掘的背后,是众人齐心协力的付出

“井头山考古工作持续了8年,很不容易,现在的结果几乎是完美,这也向我们社会展示,我们考古,是寻根,是挖文化,不是只挖金光闪闪的东西。推进1000年,这简直是大片,让人震惊,这个遗址这么深,这么难,第一次见到,或许在其他地方就放弃了,这恐怕只能在浙江做到。”南京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不吝赞誉。有的难,业外人可能不好体会,而业内人则是知冷知热的,作为一名外省的专家,会说这么一番话,井头山考古工作之难,大概是明面上的事了。

2013年下半年,在余姚市三七市镇三七市村,东距田螺山遗址1.5公里处,一家私营企业正兴建厂房。意外的是,在土建勘钻孔泥芯内,竟包裹着碎小海生贝壳、动物骨头和陶片、残骨器等遗物。这些数量不小的物件来自土地深处,显然不同寻常。因为河姆渡和田螺山,这一带的人们已被“训练”出某种敏感:“弄不好就又是一个史前遗址。”有村民取了样本就近送往田螺山遗址现场馆,请专家鉴定。田螺山遗址的发掘领队、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孙国平名家工作室负责人孙国平看到样本,专业告诉他,这事不可忽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等方面,都得到消息了。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十分重视该事项,党委书记、局长杨玉红多次强调井头山遗址的重要性。经调查核实,此处发现陶片与贝壳的混合共出性状特殊,确认陶片特征与河姆渡文化既相似又有明显区别。这就意味着存在进一步探究价值。2014年上半年,实施机钻考古勘探。经勘探,确认有贝壳和陶片的文化堆积主体在待建厂区范围内,埋藏深度达5至10米。

同时,探明文化堆积主体位于地下小山坡的东坡下,堆积形状大致呈南北向椭圆形,南北长约80至100米,东西宽约60至80米,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堆积最大厚度近2米,自西北向东南明显倾斜。这一报告出炉,专家们大为惊叹:关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往对史前遗址在分布时空框架及其规律的认识被刷新了。大家形成共识:“这个遗址得发掘,不能放过。”依惯常以所处地理名称为遗址命名,此处被定名为井头山遗址。

2015年5月,浙江省文物局与余姚市政府共同协调落实井头山遗址进一步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的政策措施。2016年10月,余姚市政府出资2500多万回购厂区地块,为实施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最关键的基础条件。2017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井头山遗址800平方米的发掘。接着遇到的是实际发掘中的技术难题。井头山遗址5至10米埋深和上覆海相沉积饱水淤泥易坍流动,如果处理不当,则存在安全隐患。借鉴日本考古发掘埋深超2米地下遗址用槽钢围护的做法,决定在实施考古发掘前,预建钢结构围护的发掘基坑,确保人身和文物安全,展开顺利发掘。

1591065566790084550.jpg

2018年3月,开始钢结构围护基坑施工项目,工程复杂性和特殊性大大超过预期。最终于2019年8月才完成基坑工程。2019年9月正式转入考古发掘阶段。2019年下半年,再次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并获批主动性考古发掘执照。9月中旬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考古发掘。“在初步确定井头山遗址价值以来,每年汛期,那里就成了牵挂,建有相关设施后,更担心会因恶劣天气影响安全。”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朱月芬说。

众人坚持的原因,是遗址货真价实的吸引

2014年至2018年,考古机构对井头山遗址7至8米深的文化层进行多次多家单位测年,钻孔样品先后送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日本东京大学实验室、美国BETA实验室、南京大学新建碳十四实验室进行年代测定,已有共20多个数据都显示井头山遗址文化层的年代均在距今8000年上下,最大的达到8300多年,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

遗址文化堆积总体顺着地下小山岗的坡势由西向东倾斜,发掘区西部文化层距地表深度达5米多,堆积较薄,贝壳和陶片也较少。自西往东,文化层分布坡度明显倾斜,堆积层次较多,堆积总厚度增大到2米多,文化层野外分为12层,最东边的文化层逐渐变薄直至消失,距地表深达10米左右,各类零散遗物夹杂在粘软的海相淤泥。以海洋贝壳为主的堆积和陶片特征显示,井头山遗址是浙江省境内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史前贝丘遗址,且文化面貌、内涵特征与河姆渡文化区别明显,却与河姆渡文化来源密切相关。

考古基坑东西长50米,南北宽15米,内部按照5×10平方米的规格布方,共750平方米。6米以上淤泥已在基坑施工中用机械挖除外运。6米以下淤泥和文化堆积,按照野外操作规程逐个探方逐层下挖清理。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的发掘,已出土灰坑、食物储藏坑、密集贝壳堆积上面局部的烧土堆、树根以及器物加工、食物处理场所等生活遗迹,可较清晰地复原出8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先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的特征。

1591065680382042375.jpg

“井头山遗址出土文物主要有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当时先民食用后丢弃的数量巨大的各种海生贝类,如蚶、螺、牡蛎、蛏、蛤、蚝,胶结牡蛎壳的粗砾石块,以及用大型贝壳加工磨制的一些贝器,如铲、刀、圆形饰片等,显著具有贝丘遗址特征。”省考古所所长刘斌说:“第二大类是人工制品,有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贝器、编织物等,表现为与河姆渡文化的诸多相似。第三大类是动物碎骨头、植物种子,结合研究推进,每一件出土文物可能会释放更多历史信号。”

在第二大类中,陶器方面可辨釜、圈足盘、钵、敞口盆、小杯、折扁腹罐、釜支脚、陶拍、器盖、小陶玩等器形,陶质以夹砂陶为主,也有夹炭陶,以及少量夹细砂陶、加贝壳碎屑陶等。陶色以红褐色为主,还有红衣陶、黑衣陶;纹饰有绳纹、浅方格纹、刻划纹等,还有少量简单的红彩。石器方面有斧、锤、锛、砺石、圆盘状石块等,数量30多件。骨器方面有镞、锥、鳔、凿、针、匙、珠、笄等,计上百件。木器方面有用于安装石斧的菜刀形木柄、木矛形器、用于安装石锛的“7”字形木柄、点种棒、双尖头木棍、无尖头木棍、刻槽带销钉木板、木桨、棒槌形木器等,加工不一。编织物方面有席子、篮子、筐子、背篓等,材料为芦苇(芒草)。

1591065802936036719.jpg

“第三大类是动物碎骨头数量较大,碎木块、木棍、木条、木炭块和木炭颗粒也不少。作为编织物、绳子制作原料的芦苇杆、芒草杆和一些植物纤维等清晰可见。以及植物种子、果核等遗存很多,橡子、麻栎果、桃核、炭化米、稻谷壳、水稻小穗轴,还有漆树、黄连木、猕猴桃、紫苏、灰菜等木本、草本植物种子。”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张展说,“三大类出土文物均包含丰厚内涵,互有联系,需要自然环境学、动植物学等多学科既独立又有贯通的探究,相信有一天会更好地还原井头山的史前迤逦图景。”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河南洛阳发掘一处西汉家族墓 墓主身份成谜 - 2020.06.02
下一篇: 山东济南发现一处有明确纪年的罕见大型北宋石刻画像 - 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