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页面:论坛 - 详细内容
  • 【金丝楠五重奏】二重奏·山雨欲来风满楼

 

它的过去是个谜,而我要揭开它的谜;

它比整个中华文明还要老,它杀了和珅却救不了自己

所以,我有酒,它有故事。

 

 

追溯历史(上)

 

    1977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浙江余姚一片稀疏的土地上,它露出了真容,一个来自七千年前的“碗”,是目前最早发现人与楠木出现碰撞的证据。该碗造型古朴,由整块楠木镟挖制成,口微内收,碗璧厚实,碗外修饰朱红色漆,功能主为食器,其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可谓人与楠木的源头见证,现存于浙江省博物馆。不过这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原因,尚未有大型楠木使用的可能出现。

 

(河姆渡遗址出土楠木胎漆碗 浙江省博物馆藏,我虽然丑,但我比中华文明还老)

 

 

    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到了后世,更高更大的楠木开始被巧妙利用进建筑里面,出于对此木的惊叹,古代文人、诗人开始对此木移情移景,赋诗赞美。其中唐肃宗时期,剑南节度使史俊所作 《题巴州光福寺楠木》:“结根幽壑不知岁,耸干摩天凡几寻”、“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堪为题咏楠木之佳作。不仅把楠木的精神体现了出来,也是其栋梁之材的直接写照。

 

(我年轻时就已经很高)

 

    大诗人杜甫也曾做关于楠木的诗,在其所作诗《高楠》中:“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体现了楠木树的伟岸,以及《树为风雨所拔叹》中:“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对楠木被风雨所拔感叹惋惜,似乎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触,尤见楠木在杜甫心中的地位。

 

(老夫听见有人在议论我)

 

    这些诗的作用除了作为历史的证据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文人精神与楠木精神的交融,使楠木超出了功能意义上的范畴,上升到了更高的精神层面。

 

(遮天蔽日,拔地而起三千尺)

 

    之后在元末明初时期,陶宗仪编著的关于元代朝史笔记《南村辍耕录》上提到关于楠木使用方面的记载:“后香阁,一间,东西140尺,身75尺,高如其身,阁上御榻二,柱廊中设小山平床,皆楠木为之,而视以金,寝殿楠木玉榻。东加紫檀玉榻,香阁楠木寝床,金篓褥,黑貂壁幛,文德殿,又曰楠木殿,皆楠木为之,三间。”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楠木在那时已经被广泛运用进各种家具了,并且同时期还与紫檀家具一起添置;最震惊的莫过是用楠木建造了一间宫殿,文德殿,这对楠木在当时进行建筑性利用是个很明显的证据,也充分让我们清楚了楠木在元朝得到了上层阶级的认可,虽不能说这里的楠木都是金丝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排除里面有布满金丝的楠木。不过在这时期或者以前,还只是一段和谐的故事。

 

(巨大的直径,再大的人也有童心)

 

    楠木现存下来最多的,或者说得到最大化利用的,还是主要在明清两代,这时期楠木在家具上的利用亦是品种繁多,地位颇高。不过楠木最显赫的作用还是体现在建筑用材上,这是其它红木、硬木等名贵木材都无可匹敌之处,是一条属于它自己的路。一般成熟的大楠木最高能长30米,直径可达到两米,在古代没有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的时代,可谓大建筑材料之良品。然而这是一个悲喜交加的故事,从此一个大屠杀的时代即将到来。

 

    有学术讨论的欢迎联系,认为有不妥的,欢迎拿干货,笔者以茶相待!无理取闹的,出门左转,不送!

 


注:本文为中国艺术品鉴定网原创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转载须注明出处。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艺界动态】|康熙贵妃墓被盗,惊现尸骨 中国艺术品鉴定网/采编 - 2016.02.15
下一篇: 【艺界动态】|文化部将重点实施工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中国艺术品鉴定网/采编 - 2016.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