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页面:鉴藏学堂 - 详细内容
  • 【辨伪常识】陶瓷作伪手法有哪些?内幕令人目瞪口呆

近年来,我国收藏群体日渐增多,艺术品市场也越来越活跃。但与市场同时发展的,还有造假、售假等多种不规范活动。

这些乱象在陶瓷收藏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市场上的仿古瓷、伪造瓷现象时有发生,使得藏家和投资者经常遭遇“挖坑”事件,不仅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信心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揭秘那些市场上常见的陶瓷作伪方法,见招拆招,让伪品、赝品无处遁形。


1

整器作伪


整器作伪,是指后人按照历史文献记载留存下来的器物进行整件拟造或者仿造的方法。

这些仿器为了更接近真品,往往经过做旧处理,如用香火烟熏、用土茶水煮,使器表上产生红褐色的茶锈痕;或将所仿之器长期埋入地下,使其被氧化或腐蚀,接近“出土”之感,更显旧气。

器物长期受土埋或水浸会形成“水锈”


还有一种方式是以氢氟酸浸泡器物一定时间,然后用高锰酸钾与泥土和匀,将器物包起,闷上几个小时,以去除新瓷釉面的“贼光”,使其有“古旧”的感觉。


伪品 经氢氟酸浸泡后的釉面(局部)


2

部分作伪


部分作伪,指的是后补或后配古陶瓷的某个部位,如盖、足、流、底、口等。

后补分为补缺和补釉,补缺是指用石膏、化学制剂等材料,对古陶瓷破碎后缺失的部分进行修补;补釉是指在古陶瓷磕缺部分或磨口处再次上釉入窑烧制,有些后补的釉色刚一开始与原器一致,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仍会显出差异。

陶瓷补缺


后配有配把、配腿、配手、插头等情形,但是原有的器型或釉色与补配后的器型或釉色之间的区别难以消除,在鉴定时仔细观察器物可以找出后补或后配的痕迹。


伪品 后配金属边饰(局部)


3

款识作伪


款识作伪,即在古陶瓷上后加款识。如在无款识的古陶瓷上后刻年款;或把器物上原有款识磨去,添上作伪的年款再进行烧制。

还有些是将带款的古瓷器底部旋切下来,镶嵌到另一件新仿的瓷器上,这种方法在清末以后比较流行,鉴定时要注意器底圈足衔接处胎釉的异常痕迹。

最后就是在原有器物的款识上改一两个字,把它从一般的民用普品变为极品,进而实现价格翻番。


伪品 电脑印刻款识(局部)


4

套口作伪


套口作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古陶瓷上套入新的或旧的相仿器物的口颈;另一种是旋削切去口颈破损的器物肩部以上部分,再用另一件古陶瓷与之严密地进行插套镶接,以肩部的黑线弦纹遮盖接痕,或在折沿口的下边隐秘处内外套。

鉴定时仔细观察器物的接口部分,通常能够发现镶接痕迹,伸手于器口内拭摸也能感受到区别。



5

后加彩作伪


后加彩是较常见的一种作伪手法,其主要技法有三:

1、将古陶瓷进行脱釉处理后加填暗花,先施釉再上彩,如产于康熙年间的脱釉旧器,施釉后再描成墨地三彩瓷器。

2、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如产于成化年间的青花瓷后挂红釉,成为青花红釉瓷器。

3、素器加彩,例如在清朝各时期的白胎瓷器上后加彩,使其成为较为名贵的品种,诸如粉彩、斗彩、珐琅彩等。


伪品 民国时期老胎新做后加粉彩(局部)


6

残器修补复烧作伪


残器修补复烧是指将残件破损处修补上釉后再入窑复烧。

这种器物一般都会同刚出窑的新瓷一样,带有火刺光。器物在经过做旧处理后,表面会产生枯涩感,色泽常常会泛白并出现裂纹开片。


伪品 后接底(局部)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广州开幕 - 2022.08.22
下一篇: “敦煌遗书数据库”正式上线 - 202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