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所不知道的红木?(原创长篇连载中)
继上一篇,我们大概知道什么是红木之后,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论基础。之后有很多网友发来信息,想了解红木中最昂贵的海南黄花梨(学名:降香黄檀)的相关事情。其实目前关于海南黄花梨的文章还是比较多的,不过网友的意见既然提了,那我还是说说比较好。
(图为海南黄花梨千年料局部)
一提到海南黄花梨,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贵,第二反应是花纹很漂亮,什么鬼脸、虎斑、水波。其实这些是非常浅显的认识,我说话比较直接。这些相对海南黄花梨来说不过是市场化后的一个商业包装,或者也可理解为一种表象,然后经过网络大势传播,人云亦云,最后也没搞明白自己到底懂它什么,简单的就是说我们只是觉得它好,然而自己并不清楚它好在哪里。真实的海南黄花梨底蕴之深,是任何一个只会炒噱头浮夸的商家所不能理解与解释的,这需要回归到一个质朴的状态去探寻,一开始所说的那些不过是海黄的一些基本优点,三岁小孩都听腻了,对于如何真正的去欣赏和理解,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照这些角度与方法去认识海南黄花梨无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我下面着重从历史、本身美学、功用三个方面去解剖海南黄花梨的价值,给网友一个清晰全面的思路,从而培养成一个具有从根本上能看懂海南黄花梨的人。
(图借伍炳亮先生黄花梨圈椅)
用历史的眼光去探寻
要认识海南黄花梨得首先从其“发家”之路开始看,也就是用历史的眼光,不过古时候一开始它并不称为海南黄花梨,目前来说最早出现海南黄花梨相关记载的是在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41年)陈藏器所编著的《本草拾遗》。《本草拾遗》中说:“花榈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这一记载的产地及基本特征正和海南黄花梨油料相符合,也说明了唐代海南黄花梨初步走进大家的视野,并开始制作成家具。而后在明代早期曹昭著以及王佐新增订《格古要论》中记载:“花梨出南番广东,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爱,花粗而淡者低。”其明确开始用花梨称呼,当然有可能早就这样称呼了,并记载有令人喜欢的鬼面花纹,而且花纹粗淡者价值较低,这里对黄花梨的品相高低做了一个基本的鉴赏。不过对于“花梨”这个称呼当时还是有人不认可,例如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中提出“榈木木性坚,紫红色,亦有花纹者,谓之花榈木,可作器皿、扇骨诸物。俗作花梨,误矣。”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李时珍是不认可“花榈”称为“花梨”的,认为这是民间对花榈木的误传,但是侧面也说明“花梨”在当时民间已经成为了一种约定俗称的固定称谓。李时珍还记载降香有:“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的作用(降香即海黄学名),对于其药用价值,确实是很神奇的,后来的《中医大辞典》更证明海南黄花梨还可以降血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胃病等。不过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海南黄花梨还产生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它作为明式家具的主要用材之一,因其材质的优良,易于高难度的工艺制作,客观的助力了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巅峰时期的到来。至清代时期就有更多关于海南黄花梨的记载,例如:《南越笔记》、《粤海关志》、《大清德宗皇帝实录》等,其中清康熙年间屈大均著《广东新语》卷二十五记载:“海南文木,有曰花榈者,色紫微香,其文有鬼面者可爱,以多如狸斑,又名花狸。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坚理密致,价尤重。”这里可以明确看出清代对海南黄花梨的品相有详细的区分和要求了,品相好的一般都是老树、油料且纹理多变、质密细腻,当然价格也重。也就是说,纹理一般都比较直的价值比较低。
(图为古代黄花梨家具局部纹理)
(图为红褐色黄花梨老料新开切面)
追溯了这么多历史,也知道那海南黄花梨颜色有赤、有红等颜色,可是它为什么会统一叫海南“黄”花梨,而不是叫海南“红”花梨或是“褐”花梨。它“黄”统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关于这一点,借鉴故宫博物院学者周京南先生的考证,据《大清德宗皇帝实录》卷四百六记载,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庆亲王奕劻的一份奏折。在这份关于为慈禧太后修缮陵寝的奏折中,第一次出现了“黄花梨”的字样。奏折原内容是这样记载:“已卯,庆亲王奕劻等奏,菩陀峪万年吉地,大殿木植,除上下檐斗科,仍照原估,谨用南柏木外,其余拟改用黄花梨木,以归一律。”这就是最早也是最可靠关于“黄花梨”名称的文字记录。还有一种民间的说法来源于二十世纪早中期的建筑学界泰斗梁思成的命名,说是有感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木料新老混乱,梁思成先生就在某些底色偏黄、气味芬芳的花梨木前,添加了一个“黄”字,于是就产生了黄花梨的说法。不过这种说法无从考证,就算是真的也不能作为“黄花梨”命名的依据,对比来说,前者更具可靠。最新的文字证明是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7月12日文化部与对外贸易部送发的一份公文,“关于出口鉴定标准的几点意见”定夺如下:“一切黄花梨、紫檀、乌木、老鸡翅木所制成的家具,包括屏风、插屏等等”禁止出口。从此在新中国官方上有了“黄花梨”这个称谓。
(图为古代黄花梨家具局部纹理)
从上述总体内容可以看出历史上从唐朝开始,这种优良的木材已经被我们充满智慧的祖先发现其价值并且加以利用。而后一直传承下来,对其的鉴赏和认识以及加工也不断的细化和深入,包括现在所说的鬼脸纹、明式家具、药用性等。那时就已经开始划分。也正是这一代代的传承,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审美,才逐渐形成我们今天对海南黄花梨的认识体系,以及对它的基本称呼。(文/少公子)
下篇将会继续从海南黄花梨本身的美学角度展开剖析,敬请关注……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转载须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