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当前页面:艺术品鉴赏 - 详细内容
  • 明•吴伟《渔乐图》



明代浙派画家吴伟(1459-1508),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少年时生活孤苦,流落到常熟(今属江苏),被布政使钱昕收养,钱见他爱好绘画,就供给纸笔,让他学画。这样他在绘画上逐渐显露出艺术天才。成化年间(1465-1487)他到北京,被明宪宗召人宫廷作画,任仁智殿待诏,不久,辞归南京。弘治(1488-1505)初年,他又被明孝宗召进宫廷作画,授予锦衣卫百户,赐给画状元的印章,大约他在京城生活两年,就以生病为由,又辞归南京。武宗登基后,命人召他进京,还没有启程,他就醉酒而死,才五十岁。
  吴伟的一生虽然比画家戴进幸运,然而他在第一次进京后就感到“吾今识仕宦矣,对官场的黑暗有所认识,因此他蔑视权贵,极力摆脱皇权的羁绊,而宁愿在民间,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饮酒、作画,甚至狂走长呼,无疑是他追求个性自由而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封建社会走向衰弱的一种精神反映。

吴伟的山水画,受马远、夏圭,以及戴进的画法影响很大,但他的个性无意重现马夏那种静穆浑厚的笔调,而始终保持民间绘画质朴、粗犷的特点,形成一种豪放挺健,水墨酣畅的画风。他作画用笔迅疾奔放,挥洒纵横,线条呈现出跳跃与躁动,笔法虽近乎草率,但具有气势夺人的特点。在明代中期他的声誉很高,学习他画风的人也颇多,形成一种流派,因为他是江夏人,所以称之江夏派。也有人从他师承关系而论,把他归于浙派,称为浙派健将

《渔乐图)又称《溪山渔艇图》,纸本,水墨画,纵270.8厘米,横173.5厘米,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渔乐图》是吴伟经常描绘的题材。这幅《渔乐图》是现存吴伟作品中最大的一件。画面描绘湖山相接,渔舟停泊的港湾景象,表现出对安居乐业的恬静生活的向往。

《渔乐图》画面构图朴实自然,近景描绘岸边石块磊磊,和枝干横斜的老树,水边停泊几艘渔舟,并且一一刻画出渔人闲坐、对语、备炊、垂钓、下网等情景,体现出渔乐的主题。中景山峦叠起,连绵起伏向远方延伸;山脚与水边沙碛,以及曲折的河岸,造成画面的纵深感。左边一角露出土坡、丛树、垂柳,远景是隐约的远山,使景界更加广阔。平静的湖水和远近的渔舟把近、中、远景联为一体,整个画面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自然景色和渔民生活。这幅画如果与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相比,吴镇的画主要是表现超然世外、自得其乐的一种心境,而吴伟的《渔乐图》则是描绘现实生活的景象。可见元代文人画家与明代职业画家的山水画在艺术上的不同追求。

《渔乐图》在画法上,作者用笔简练劲健,山石树木及渔舟,多以侧锋勾勒,线条转折多变,充满着动势。用墨明洁、轻快,或以干笔渴墨勾皴,或以湿笔渲染,或以焦墨提神,画家把墨色的干、湿、浓、淡,有机地构成水墨淋漓的生动画面。尤其是运笔的迅疾威猛,横涂竖抹,似乎随兴所至,一气呵成,而洋溢出撼人的气势,同时笔墨所塑造出景物的远近虚实,又是那么真切自然,真可谓纵恣挥洒而不流于草率狂怪。这是吴伟山水艺术的成功之处,也是吴伟的传人往往失败的地方。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